1910年香港最繁华的皇后大道
旧上海人怎样洗澡
混堂之混
混堂(一说浑堂),是上海等地对公共浴室之俗称。老上海公共浴室,许多人混杂合用一池,自早到晚水不更换,池水混浊浮腻之状可想而知,故名混堂。另据古籍记载,明代吴地浴室,前池后釜,中间有砖墙隔开,池底有管道与釜相通,釜下燃火烧热水与池中冷水不断交流混合,逐渐增温,成为浴汤,名曰混堂。但老上海浴室却没有一家用“混堂”来命名,大多用泉名或吉祥文字取名。
· 沐浴,北方人叫洗澡,广东人谓冲凉,上海人称汏浴、汏浴。旧时汏浴另一意思是妓女欠了一身债,伪装嫁人,像汏浴一样洗去债务骗人钱财。老上海旧城内外无论狭窄小街、低矮市廛都能找到混堂,上海人对于天津路浴德池、石门二路卡德池、普安路日新池、北京西路新闸路口大观园、淮海东路逍遥池这些知名老混堂应该不会陌生,在那居住条件极差的岁月里,混堂曾给人们带来沐浴的快乐。
晚清的申城混堂浴池宽约五六尺、长八九尺、深三尺,以锅烧汤,水热后用木桶倒水入池,可容十余人同浴。关于浴室,清人葛元煦等著《沪游杂记》记有租界盆汤,以盆汤弄之畅园、紫来街之亦园为最久,星园继之,官座陈设华丽,桌椅皆红木嵌湖石,近增春园、怡园密房曲室,幽雅宜人,堂内兼有剃发、剔脚等人,官盆每浴70文,客盆35文,此处五浊世界,不可藉以湔洗也。早期上海公共浴室大略如此。旧时苏州河上曾有盆汤弄六孔木桥,青浦有混堂浜地名,七宝古镇有浴堂街,曹家渡有条小街叫混堂弄(今长寿支路)。《申江杂咏百首》有吟盆汤弄一首:攒列蜂房气不寒,澡身争就此盘桓,是间容易蒙污垢,赖有香汤似浴兰。
南市一带的“清水盆汤”,由老虎灶或茶馆兼营,天热开放,浴客大多是黄包车夫、码头工人,每人一盆,围布蔽之,甚为简陋。上海首家女子浴室是1926年开设的龙泉家庭女子浴室,为附近妓女大开方便之门。20世纪初上海滩上出现了西化的浴室,如土耳其浴室、芬兰浴等设在闹市地段,精制招牌上写有中文、外文广告,有的是色情场所。1946年时沪城大街小巷有混堂14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