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憂全港「太古城化」 指市區重建忽略延續街坊生活
(明報) 05月 11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波鞋街、嘉咸街、利東街……在市區重建局的翻土機下,一個個舊區銷聲匿,有學者質疑過去多個市區重建項目只考慮商業回報,忽略街坊生活的延續性,其中西營盤重建項目將由22幢舊
樓變成1幢逾30層高的住宅,「這區過往僱主僱員住同一層,包容多個階層,但在新項目下,雖有商業回報,但低下階層全被排擠在外,我們擔心,整個香港會否都變成杏花、太古城?」中大建築學系兼任副教授乙增志說。
低下階層被排擠出重建區
英軍於19世紀在港島西建立的軍營;市區重建局於21世紀啟動重建項目。相隔逾百年的兩次建設,驅使中大建築學系副教授胡佩玲及兼任副教授乙增志,選擇以西營盤作為「香港城市組織轉化」研究首個研究點。
他們以5個階段剖析西營盤自1850至2007年的變遷,了解該區作為軍營期間、戰後、發展商興起、城市老化及市區重建時的樓宇及社區改變。一幢幢戰前唐樓,逐漸變成樓高20至30層的住宅,而昔日的小里、棋巷的街坊生活,以及熱鬧的正街市集,亦隨舊建築一去不復還。
對於市建局把舊區轉化成大商場及高樓大廈是否最好方案,乙增志認為值得討論,「市建局擔當很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翻新社區,令社會繼續發展,無奈它基於成本問題,一定要與發展商合作,重視商業回報,最終本土文化及街坊生活都被忽略」。
公共空間須切合居民需要
他說,市建局往往以提供公共空間為名展開項目,但區內其實有不少公共空間是被鐵絲網圍起,如匯安里,就因設計問題無人使用,「公共空間不在乎興建幾多條滑梯或椅子,而是是否切合該區居民需要」。
有份參與研究的中大建築學系碩士二年級生林曉筠則認為,高廈不等於抹煞街坊生活,「我們可透過樓宇設計,如在空中興建公共空間,讓鄰里有地方乘涼、聊天」。
中大建築學系昨日起至7月15日,於西區社區中心後座舉辦「西營盤城市組織的轉化1850-2007」展覽,展出該區於過去逾50年的變遷,包括多個建築物模型及歷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