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scraperCity Forum banner

80後

26827 Views 80 Replies 9 Participants Last post by  Kaitak747
財經透視 - 80後買樓



BBBeetle
1 month ago
我相信不是每一個80後,都會咁識諗,可能佢地父母太溺愛他們,*他們失去了自強意識,這不免警醒我將來要對子女要求高一點,他們*才會成材, 不會淨係識打機OR做大花筒...

1 month ago
I think we need to b more realistic here... How can anyone attempt to buy a house when they are making 6-7k per month? I mean that isn't even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So I think ppl shouldn't use them as a examples... They either have to work harder or upgrade themselves to make more money...



我有好朋友月入都只係7千尾8千頭,佢地公屋又申請唔到,買樓又*買唔起,我想問下既然你們都說,月入低學咩人買樓,那是否可以當*沒有這些人存在,他們不用生活嗎?窮人的生命就是如同垃圾一樣,*不雖理會嗎?就是要冇錢的人訓街嗎? 公屋就算合資格申請.要輪幾多年你們知嗎?買居屋又唔得,私人樓*更加是天荒夜談,7-8千收入的被迫出去租如狗寵的套房,月入5*千或樓下的在無限期的輪公屋的期間,只能租如正亂葬岡一樣的寵屋*或板間房,他們不是需要窮奢極侈,如何坐擁半山盡眺海景,只是需*要一間安樂的小居所,但是你看看香港現今的架構,得嗎?因為你們*沒有受過這些苦難,就可以輕佻的說得涼話(不是吵架,而是順便舒*發而已)

GothicGreta124 2 months ago 12 GothicGreta124
2 months ago 兩個個案都係兩個人月入近三萬或三萬,個人收入萬幾,我想問下有*d月入只係6 7千的點解唔講?

GothicGreta124 2 months ago siusiujuju
2 months ago @GothicGreta124

6/7k Per month and still want to buy house? No need to talk la,everyone already Knows why they can't afford a house la.

30k income still can't buy house indicates how serious the housing problem in HK is.

siusiujuju 2 months ago wilsonleung19
2 months ago @GothicGreta124

月入6,7千直接公屋仲好啦~~就算父母幫你俾首期都無能力供啦*~~
See less See more
1 - 20 of 81 Posts
財經透視-自主新人類「潮揀」我路

網上遊戲發展,在職人員講述入行經過及心路歷程。

八十後政務主任 蛻變成長


From: isdgovhk | September 10, 2010

兩名八十後青年,連庭欣和盧巧慧,大學畢業後加入政府,當上政務主任。雖然他們的工作崗位不同,但過去3年,分別從處理危機和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獲得寶貴的成長經驗,令他們更熱愛這分時刻充滿挑戰的工作



回流精英拓政策宏觀視野


本年度招聘約25名政務主任,招聘已經展開。近年在內地或海外報考政務主任考試的人數增加,兩名曾於內地或海外留學的「新晉」政*務主任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不約而同地指出,在海外讀書及工作,擴闊他們的眼界,制訂政策時有視野更宏觀。( http://bit.ly/8ZhbyK )

See less See more
There's 2nd hand flats (pretty good location) and newer flats that are REALLY far away that seem to be in the $2M range, that are not that outrageous in terms of pricing.

In the first video, Tracy should get a university education or she will always need to save like crazy.
80後嘆買樓無望 為上樓拒加薪


【明報專訊】25歲的阿明從事電機業,月入7000元,蝸居一閣樓單位。為求上樓,他寧願拒絕公司給他月薪8000元的待遇,以符合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欲上樓的80後絕不止阿明一個,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昨公布「2010年非長者單身人士住屋需要研究報告」,發現80後居住於籠屋、板間房等惡劣居所的人數有上升趨勢。社協呼籲政府要增加單身編配額及取消單人計分制,縮短單身上樓的輪候期。


社協3月至9月訪問了107名居住於籠屋、板間房等不適切居所的18至57歲單身人士,發現一成為20至29歲年輕人。房屋署的數據亦顯示,今年5月公屋輪候冊共有2.2萬宗未滿30歲的單身人士申請,較去年同期上升近三成,是歷年最高,當中不乏剛滿18歲的年輕申請人。


「人工多幾百塊無用」


畢業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阿明,從事電機業工作,月入約7000元。為方便上班,他由長洲搬入深水元州街一50平方呎閣樓單位。阿明說,初初返工每月只有5300元,幾經努力如今月入7000元,扣除月租1100元、膳食及車費,每月剩下1000餘元便存起來,「現在的工開價其實是8000,我說我收7000,壓低個價,希望不超過上樓入息上限,申請公屋。其實人工多幾百塊沒有用,買樓無望」。


阿明兩三年前開始申請公屋,為的是有較好的居住環境專心工作。他現居住的閣樓高峰期共有7戶人家入住,經常漏水,且不能上網,「同事傳的郵件不能處理,工作上不方便」。


若遇火警,如果找不到鐵閘鑰匙,開不了門就無法逃離。阿明慨嘆﹕「我不會跟別人提我住哪裏,怕別人笑。別人問了就說住長洲,入職寫地址也寫長洲。家人不滿意現在的環境,但我找不到其他地方住。沒有安定的住房,對未來人生謀劃都覺得困難。」


社協促撤計分制免年長插隊


社協的調查亦發現,近七成受訪者居住於籠屋和板間房,面積的中位數只有30呎,月租中位數達1225元, 租金佔入息比例中位數近四成。受訪者不單要面對惡劣的居住環境,更有超過三成表示因租金昂貴被逼遷,05年至今已搬遷3至5次。社協呼籲政府應盡快增建公屋,增加現今每年2000戶的單身人士上樓配額,並取消計分制,避免因年長單身人士插隊申請,令早申請的人士愈排愈後。
See less See more
張炳良﹕80後批判前宜多思考

「大學生過界 應尊重大學自由」



【明報專訊】近年愈來愈多大學生和年輕人,透過不同渠道就社會議題發聲和批評,教育學院校長張炳良接受專訪時形容,「80後」對上一代發動「世代戰爭」,大學生關心社會和敢想敢做,批判上一代並無不妥。但他提醒學生批評時事前,宜透過閱讀和思考,增加論據理論基礎,「而非吸引記者報道」。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教院校長張炳良,無論在校園內或置身政府高層,處處聽到年輕人不滿社會問題的聲音。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這場「世代戰爭」中,80後與上一代「開火」的議題多不勝數﹕「由埋怨大學畢業後入職薪酬偏低、因樓價高企無法買樓結婚,以至走上街包圍立法會反高鐵、出戰『五區公投』爭取民主等。」


上代經驗不合當下社會


面對種種批評,上一代人往往以自己當年的艱苦奮鬥經歷反駁,但屬於「50後」的張炳良認為「今時唔同往日」,上一代不能單以個人經驗和80後比較。他說﹕「在七十年代,當時年輕人只要肯搏肯捱便可為自己創造機會,但現時社會空間已經不多,令年輕人產生壓迫感,出現矛盾。」


「大學事大學了」 社會勿公審


張炳良又指出,近年社會經常批評大學生缺乏道德修養,甚至有大學校長撰文提醒學生在迎新營內要玩得有品味,但他以數年前《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為例,認為事件應交由學生組織自行處理,演變成風波實屬不幸,他說﹕「大學是一個讓學生學習的場所,即使學生玩到超出界限,外界應尊重大學自由。」他直言,「大學事、大學了」,毋須將校園事務交由社會作道德審判,否則必然出現落差,令學生飽受批評。

不過他認為,學生就時事提出批評前,宜透過閱讀和思考,令自己的論據具備理論基礎,「而非吸引記者報道」。張炳良以年輕人最關心的保育議題為例,「過往中環在七八十年代大興土木,把舊告羅士打行、匯豐銀行總行、香港木球會等統統拆掉改建發展,若以現在保育眼光衡量,難道全部都要保留?」


批判上一代無不妥


他又以反高鐵運動為例,認為年輕人反對發展前,應為下一代長遠打算,他說﹕「年輕人充滿朝氣、思想前衛,而且敢想敢做,批判上一代並無不妥,不過學生只有20歲,個人意見不一定成熟。」


籲反發展者為後代想


【明報專訊】近年80後的抗爭行動中,相信以「反高鐵撥款」包圍立法會最令人印象深刻。反高鐵者認為,日後港人使用高鐵的機會不高,無必要斥巨資興建。但曾任赤角新機場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張炳良則指出,新一代對基建的預測未必夠長遠,寄語年輕人反對發展前,應為後代想。


張炳良說﹕「九七回歸前,港英政府提出斥資1000億元興建赤角新機場,我擔任諮詢委員會委員,當時有人同我講,不如只興建一條跑道,與深圳、廣州等地機場分流,但最終決定興建兩條跑道。時至今日,(機場)已經開始不敷應用,開始討論興建第三條跑道。」


針對反高鐵人士的理據,張炳良承認,日後未必有太多港人乘坐高鐵,「不過高鐵是為內地人興建」,方便人流和物流從內地到港。他認為若反對者的理據成立,香港當年不應該興建新機場,希望年輕人提出反對時,也要考慮未來香港的發展需要。
See less See more
80後回歸田園擺脫財團


一群 80後、城市人,過去兩年陪伴着菜園村村民堅持「不遷不拆」,走遍全港五區跪地苦行,疾呼「反高鐵.停撥款」,到後來歸於田園,一起籌建新村。他們說在這片最弱勢的鄉土,感受到最親切的人際關懷,驚覺到一種擺脫財團壟斷、自給自足的可能。今日會化身巡守隊,瞓身抵擋推土機鏟進民居。


保留自主生活
「婆婆,我嚟保護你呀,哈哈哈!」戴上紅布帶、背着數碼相機, Jenny與各巡守隊員穿梭巡邏。 Jenny去年首次踏進菜園村,聯想到台灣樂生療養院逼遷事件,「都係要起鐵路逼走人」。
「最初只覺得呢度好鄉下,好快就發覺,佢哋每家每戶收入唔高,但係生活質素好過市區人」。樂生與菜園,令她意識到,社會上最弱勢的地方,其實只要有一點空間,居民就能創建出自主的生活,「所以我醒覺到,點解呢度咁值得保留」。
今年初的反高鐵集會, Jenny擔任大會司儀。集會過後,她有份建立了菜園村生活館,學習務農生活,「錢使少咗,嘢食係自己種,覺得生活係可以脫離大財團」;「生活喺香港,如果唔想競爭,只係要保留一種最基本嘅生活,我哋仲有冇咁嘅條件?」


籌劃興建新村
過去一年多,中大應屆畢業生陳秉鳳與村民一起參與過無數次示威、籌辦音樂會、中秋晚會、出刊物、派單張,甚至在寒冬中參與五區苦行,「成條高鐵好唔公義,喺成個反高鐵運動,一直想大家留意菜園村問題」。
萬人集會,撥款也在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舉手下獲通過,陳秉鳳即與居民舉行更多的會議,一起構思透過復耕計劃興建新村,「如佢哋堅持唔走,我會陪佢哋到底。政府應先解決安置問題」。
See less See more
年青人辦特色熱狗店贏盡口碑

由兩名年青人創立的Just Hot Dog,兩年間由工廠大廈至進軍商場店舖,再擴展至特許經營,矢志要向香港人推廣這種北美特色美食。
80 後「問題」:問題是50後的超穩定結構



沈旭暉 Roundtable 理事會主席
明報 2010-12-06
青年議題不是筆者的研究興趣,惟因Roundtable 在過去一年完成了數項相關研究,令筆者深化了對「第四代」或「80 後」的一些觀察,相關數據及建議將刊於與同事的合著,作為這題目的小結。

假如我們以比較政治學向外國學者介紹香港的80 後「問題」,他們會發現,這是一個謎。無論與1960 年代「六七」還是1970 年代保釣青年相比,當下80 後社運的激進明顯不及,對政權的挑戰比從前小,人數與火紅年代相比是小巫。無論是西方左翼示威還是右翼基要運動,訴求、規模、表達手法都比香港激烈百倍。就是靜態的,在不少地區(例如非洲新興民主國家),青年選民是最熱中政治的一群,香港青年選民的投票率則持續偏低。

在以上案例,政府都沒有為解決青年問題搞「青年高峰會」,它們明白問題並非出在青年,而在結構。假如80 後真是一個問題,問題根源並非他們比前人激進、懶惰、心急上位這些「被標籤」,而是他們被灌輸要以同樣方式向上流動,卻多未能得到前人的成功。青年因期許落差而反彈,制訂潛規則的一代則反過來無限放大上述反彈,以反證80 後的激進、懶惰和心急上位。有了這三大稻草人, 「青年問題」有了定義,結構性問題就得到保護。例如有「80 後蠢蠢欲動、90 後來勢洶洶」說,把上一代「苦口婆心」勸年輕人努力、年輕人「並不領情」對立,就是典型。雖然這類白描抒情文不被嚴肅閱讀,但反映了世代間根深柢固的成見。

六成受訪青年不感覺向上流動

什麼是結構性問題?在其中一項研究,我們以問卷調查訪問了433 名第四代港人,另有兩項研究訪問了16 至24 歲的數千個街頭樣本,因委託所限未能公開,但觀點大致相若。數據顯示,受訪青年對社會流動普遍悲觀,有32%認為現時身處的階層比覺得應處的差,17.3%認為身處的階層比不上父親(在自己14歲時),16.2%認為比父親現時條件差,最重要的是高達60.3%不感覺正體驗向上流動。有趣的是,同時62.8%受訪者卻認為自己有機會向上流, 「靠自己努力」被視為提升階層的主要途徑(75.9%),教育對向上流的作用被堅信,家庭出身的決定性被低估(相關統計關聯分析將於拙作補充)。這些觀點源自回歸後的主流論述:社會出現中產沒落的假象,社會提倡復興「香港精神」,強調新一代應透過自身努力改善地位,延續中產夢。

然而就是通過傳統的戈德索普(John Goldthorpe)納菲爾圖譜(Nuffield scheme)等框架,以職業為劃分階級分析香港社會流動,也會發現不同階級向上流的機會從不相同。就是在被建構為「香港精神」高峰的七八十年代,社會流動性也屬「開放而不公平」,數據上,勞動階級向上流依然困難,獅子山下精神只是勝者建構的故事。以這故事讓下一代望梅止渴,原已可商榷;當中產階級希望「世襲」這個流動公式予他們的下一代,其他人就望梅也不能止渴了。

以80 後寄予厚望的教育為例,根據吳曉剛2008 年的研究,下一代的教育程度明顯隨父母收入而上升,影響其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個人努力並非決定性。更甚者,其階級性近年愈趨明顯:當下由幼稚園對家長的階級評估、對兩歲孩童兩文三語的病態面試,到小學殺校、中學縮班、大學拔尖一條龍,都有明確犧牲者,80 後對上一代的教育公式自覺犬儒。學士、碩士學位愈來愈多、愈來愈貶值,我們從第二代領袖的訪談發現,在不少僱主心目中,今天普通大學畢業,不過等同上一代高中畢業。但對青年當事人而言,大學畢業了,自然有上一代大學生一樣的期望,箇中落差,從未被正視。副學士、私立大學,更是飲鴆止渴。

失衡的並非「世代」而是「時代」
坊間常以為第二代佔據位置導致第四代抗爭,這是誤會:失衡的並非「世代」,而是「時代」。第二代的位置不少是自己開拓得來,當時有開拓遊戲的空間;純粹繼承的位置,多屬有技術層級的工種,例如名廚保持水準,80 歲也不被淘汰。問題是,在昔日情懷,新知識、新技能的進化相對緩慢,技術發展、成熟、壟斷要數十年,超越了一代人的交替。甲掌握了A 技術而得到地位、A 技術數十年後才被挑戰,甲自不會感到下一代威脅,可從容安排接班,也可制訂新人入行門檻。但資訊革命後,新知識、新技術循環速度極高,數年已是一代。偏偏社會對知識的尊敬也好像很高,青年發現不少上司既不懂他們懂的技術(像電腦應用、資訊科技、量化分析、質化模型),自己做不到自己訂給新人的要求(例如學界的國際期刊、商界的跨國網絡) , 卻以發明rap 基本法和學會facebook 的「like」而自豪。但就是這樣,青年也沒有要求取代,對好些位置不緊,只期望上一代知所進退製造新跑道,50 後卻難免躁動不安。


一切問題指向一方向:「斷流社會」
激進、懶惰、急於上位等80 後三位一體形象被50後有意無意間強化了,結構性問題被按下不表:為什麼上司做不到對我的要求、學校卻說知識致富,那他的權力來源在哪裏?為什麼上一代有優厚退休保障,我們只能依靠業績可疑的強積金?為什麼成績比我差的他在海外畢業、輕易走進投資銀行當暑期工?為什麼上一代年輕時不覺置業是必須,我們被告知這是要務?一切問題,都指向一個方向:不是日本的下流社會,而是我們的「斷流社會」。80 後問題癥結不是80 後,而是50 後;焦點並非苦口婆心的老好人,而是他們建立的超穩定結構。

但是經過話語權重重建構,卻是80 後的三位一體形象,成了政府、社會、學界要處理的「問題」。面對稻草人,建制團體成立大量青年支部,以證明「也有不激進的80 後」,政府對之稍加資助,得到了解青年的政績,延續政治吸納,結構也得到鞏固。各行業都在說接班,正如媒體愛找新面孔,但前提是依循原有公式,而不是像海外那樣,由新一代改變公式、上一代調節共同參與。青年最信賴的教育則被賦予諸般延伸配套,以證明社會對培養下一代的關注,但這些配套的先天屬性,卻強化了50 後的潛規則。超穩定結構自然是穩定、「和諧」,但也是停滯不前的一體兩面,香港賴以自豪的經濟模式已被挑戰,更不用說社會、學術、文化基本知識都落後於國際,乃至內地基準。什麼框架、範式、潛規則未免虛無縹緲,還是曹仁超先生接受《Milk》雜誌的廣東話訪問一針見血:

替50後拆牆鬆綁才是王道
「點解我要讓個位出來?對不對?我這個位置月入十幾萬,坐得好舒服,點解要我走?我不單止不走,更專登不讓你上來!」(記者:你們那代人掌握了成功的方程式,上了位後便不斷重複流水作業,結果令到很多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呢。)「對啊!」其實,曹仁超才是苦口婆心:「我常說東方人有奴性問題,上一代人阻,為何不反抗呢?個龜殼做蝸牛是我們set 出來的rules 嘛!點解一定要遵守我們的rules 呢?每一代人都要找突破點去隊上一代,你們這一代人連找破綻都不去想不去做,又如何突破呢?」


曹sir正言若反,筆者深信只要新結構衍生,上一代不但不被「隊」,還會和新一代共生長存。對追求創造性、自信的前輩而言,他們不害怕新世代,因為他們明白超穩定結構令香港和他們退步, 「change」是建立新基業的機會。可惜,無論是80 後還是50後,多以為重點是煽情的戲言「隊上一代」,而不是找破綻突破規則。青年不是等待吸納的功能組別和「問題」,要「解決」也毋須從80 後入手,替50 後的超穩定結構拆牆鬆綁,才是王道。

沈旭暉:「80後問題癥結不是80後,而是50後;焦點並非苦口婆心的老好人,而是他們建立的超穩定結構。」
See less See more
「80後」的文化認同有何變數?


【明報專訊】自年初「反高鐵」運動以來,「80後」一詞成為不少社會爭議的焦點之一。除了「反高鐵」、「菜園村」、城市規劃、市區重建、保育、「反政治特權」等社會抗爭外,就連房屋供應及土地資源等經濟政策,亦經常聽到與「80後」有關的批判聲音。社會和傳媒論述也對「80後」一直存有不少迷思:跟上一代比較,「80後」被形容為欠缺社會機會的新生代;「80後」藉「天星碼頭」或「高鐵事件」等,挑戰社會建制以表達不滿;當然,也有年輕一代明言拒絕被標籤為「反建制的80後」。


「80後」成長背景與前人有所不同


有兩點值得留意:參與近年社運的青年,自然不能概括地代表所有港青,此其一;但多元化的「80後」,卻有類近的社會生活處境,按理應有某些共相,此其二。我們不必假設「80後」必然地會與「80前」的「成年人」對立起來,但難以否認的是,「80後」的成長背景,整體來說確是與前人有所不同:經濟起飛、機會相對較多的八九十年代,對「80後」而言可能是課堂讀物多於現實經驗;相反,回歸後的經濟風浪和大型社會運動(例如七一)反倒是切身的體會。此外,大部分的「80後」從學校「出道」之時,所面對的是回歸後、並與內地社會交往得愈來愈密切的香港特區;港英殖民時代的點滴風情,一般來說亦非「80後」的主要生活經驗。此外,「80後」使用傳媒的習慣,亦與「80前」組群顯著不同(見表)。生活經驗、成長背景與傳媒使用模式的不同,會否為「80後」帶來文化認同上的變數?


身分認同調查 主要有4項發現


中文大學傳播研究中心於10月初國慶後進行了一輪身分認同調查,成功訪問941位18歲或以上能操粵語的香港居民。調查的其中一項研究焦點,是把年齡30歲或以下的組群(俗稱80後)的身分認同數據,與31歲或以上的組群比較,並參考了本研究計劃自回歸以來的同類調查所蒐集的數據,作出分析。是次研究試圖用數據闡明30歲或以下,即所謂的「80後」的身分認同及價值取向,從而釐清大眾對「80後」的一些流行印象。


綜合本年度及歷年的研究結果,主要有4項發現:


一、「80後」對國家的認同感於回歸後持續上升。


二、在對國家的認同感上升的同時,「80後」仍然保持對香港本土的認同感和關心。


三、相較於「80前」的「成年人」,「80後」對於部分過往被形容為「香港人特質」的描述(適應力強、醒目、實際等)的認同感,整體來說相對較低。


四、在「80後」眼中,香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的文化差距,大致相較於「80前」眼中的文化差距為小。


篇幅所限,本文將集中討論第一及第二項的研究發現。


港人對國家的身分認同大致趨向肯定


建立一種文化認同感,往往需要外在的參考指標,藉與「外人」的不同而確立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回歸前的香港身分,則很大程度上是奠基於「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自由香港vs.封閉大陸」等與內地社會的二元對立思維。不過總體來說,就對國家象徵(國旗、國歌、普通話、人民大會堂、萬里長城)的自豪感而言,無論是「80前」的「成年人」還是「80後」,大致於回歸後穩定上升,由此可見香港人對國家的身分認同大致趨向肯定。此外,雖然「80後」相對於「80前」的對國家象徵的自豪感的平均分確是較低;但與此同時,經過97後十多年的國民教育,有75%的「80後」表示認識國歌,遠超「80前成年人」(43%)對國歌的認識。因此,回歸後的國民教育有一定作用。


港人回歸後對港標記自豪感上升


其次,「80後」在增加對國家的認同感之時,仍然保持對香港本土的認同感。無論是「80前」還是「80後」,於回歸後對國家象徵的自豪感上升時,對香港標記(匯豐總行、立法會大樓、維港夜景)的自豪感亦同時上升。另外,當被問及是否以「香港人」或「中國人」自稱時(於2010年的調查),有69%的「80後」選擇以「香港人」或「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遠超「成年人」選擇這兩項選擇的比例(59%)。故此,相較於「80前成年人」而言,土生土長的「80後」對香港的有本土認同感絕不較前輩們低;而事實上部分「80後」青年以高姿態走出來「反高鐵」、「反官商勾結」、「反樓價」等,部分原因正是青年人要維護香港的身分、價值和文化等,因此願意站出來跟建制中人爭辯。此外,也有人指出「80後」在「高鐵事件」抗拒香港連繫中國;但調查數據卻顯示,77%的「80後」在回答上述有關「香港人」或「中國人」的自稱時,同時認同這兩個身分,比起「成年人」的雙重認同(63%)亦較高。按此推論,上述「80後抗拒香港連繫中國」的說法實有商榷之處。


綜合今年及歷年的調查數據,自回歸以來市民對國家與香港本土的認同感,大致並不存在此消彼長的現象;這亦意味回歸前奠基於跟內地社會處於二元對立的香港身分認同,於回歸後有漸漸演變為「中港同步」的傾向。


(二之一)


作者來自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See less See more
本土價值將有何轉變


【明報專訊】土生土長的「80後」,對香港本土的認同感毋庸置疑,但與「80前」的組群相比,年輕一代的本土價值開始有轉變的端倪。從我們1996年開始的香港人身分調查顯示,受訪者一向認為香港人「易適應環境」、「醒目」、「實際」、「自律」、「有容忍力」、「有道德」和「謙虛」,這等都是於調查中被視為香港人生活在中西文化共處地方的特質。但到2010,「80後」對香港人的評分開始與「80前」組群出現差距。


表一列出了受訪者對一些有關香港人特質的描述,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從表一可見,「80後」對於「易適應環境」、「醒目」、「實際」、「有容忍力」等往往被理解為代表了香港人競爭優勢的描述,平均來說的認同感都低於「80前」的組群。樂觀地理解,上述數據反映「80後」較「80前」謙虛,故此對有關香港人競爭優勢的描述的評分低了一點,不過如果從「80後」的成長背景和社會現來看,則可有另一番解讀。青年人「出道」時,香港已經歷金融風暴、SARS等事件洗禮,所面對的是社會流動減慢、機會較師兄師姐「出道」時為少,外判工、合約制蔚然成風的就業市場。這對於青年人就港人競爭優勢的評價,或多或少有所影響。


年輕一代對社會競爭優勢較為猶豫


除競爭優勢外,「80後」對其他有關香港人的描述,平均評分亦不如「80前」:包括「有道德」、「謙虛」、「樂觀」、「自律」,以至是「重視新聞自由」和「愛國」。雖然輿論不時出現「香港人一蟹不如一蟹」的感慨,但從上述數據看來,「80後」年輕人較諸「80前」的「成年人」並不見得是自滿的一群,而且青年人似乎對香港人質素的評價亦較具批判性。我們認為這並不代表「80後」覺得這些特質變得不重要,而是年輕一代對於香港人一些商業社會的競爭優勢或傳統的價值較為猶豫。


此外,2010年的研究亦把受訪者對香港人特質的評分,與對內地人的相應項目評分相減,從而得出受訪者對香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的印象差距的相關評分(表二)。簡單來說,分數愈少(無論是正數還是負數),即表示受訪者愈不覺得香港人與內地人之間存在文化差距。


從表二可見,在11項出現有效差距的分數中,「80後」於7項的分數均低於「80前」組群。這意味在「80後」眼中,香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的文化差距,較「80前」眼中的文化差距大致來說相對為小。事實上,相對於有較多港英殖民時代生活經驗的「80前」,大部分「80後」自「懂事」以來都是生活在回歸後的香港特區,並目睹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雖然青年人未必有很豐富的內地生活經驗,但接觸內地文化的機會相信不會太少(「80後」這一詞,正是源自內地的用語),是故其眼中的中港文化差距,並不見得會較「80前」的上一代為大。


「80後」眼中 內地人較港人更愛國


不過,從表二亦可見在4項分數中,「80後」眼中的中港文化差距卻較「80前」為大;而其中「愛國」、「崇尚自由」和「樂觀」的分數差距更為明顯。「愛國」出現負分數,意味在「80後」眼中,內地人較香港人更愛國;而「崇尚自由」出現正分數則表示「80後」覺得香港人較內地人愛自由。人權自由是香港社會固有的核心價值,而不少青年人在經歷過「七一」等大型社會動員後,把崇尚自由視作為香港社會區別於內地社會的分別所在,亦非無道理。不過,「80後」覺得香港人較內地人崇尚自由,又認為內地人較香港人愛國,是否有點意味「愛港」和「愛國」於青年人而言是處於對立?


「80後」更覺「愛國」「愛港」沒有衝突


我們把問卷調查中的兩條問題:「你覺得自己愛不愛香港」與「你覺得自己愛不愛國」作了一個關連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結果發現「80後」組群的關連度為0.468,「80前」組群為0.425(兩項都為有效數字,p<0.01),意味相較於「80前」的香港人,「80後」的香港年輕人更加覺得「愛國」與「愛港」兩者是沒有衝突的。究竟應如何理解這項數字?其中一個可能的解讀,是正如上文所述,在「80後」眼中整體來說中港文化差異的程度較小,故此相較於「80前」而言,「愛國」與「愛港」兩者並無太大衝突──尤其是假如部分受訪者把「愛國」理解為支持中國民主化、改善人權,則與「崇尚自由」的香港核心價值是頗為合的。而「80後」覺得內地人較香港人「樂觀」,亦與上文提及的觀察相呼應:青年人目睹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對港人的競爭優勢的評分亦不如「80前」,是故亦影響了有關樂觀的評分。


「80後」眼中中港文化差異較小


總括而言,相較於「80前」,「80後」眼中的中港文化差異大致較小,而在保持對香港本土的認同感時,卻沒有出現所謂的「大香港」傾向;而且青年人對港人的質素和整體評價亦較具批判性,並沒有因為「香港人」這身分而出現自滿的端倪;反而相較於上一代而言,青年人對港人的競爭力似乎顯得有所警惕。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假設電視和報紙的新聞資訊是重要的社教化的因素,也是政府爭取認受性的場所,「80後」摒棄主流傳媒的後果就是跟建制、政府等有頗大的認知差距;反之年輕一代在互聯網上吸收的信息,相互加深非主流的思想。


上述分析並沒有為所有「80後」定性的野心,但希望透過量化研究的調查數據,呈現香港年輕一代於文化認同上的變數,按我們對時代與社會情勢變化的理解作出解讀,並冀望探討一些在公共論述上針對「80後」以至是香港年輕人的假設。


(二之二)
See less See more
唐英年訓80後:社運針對官商 不分青紅皂白

【明報專訊】政務司長唐英年昨日出席一個青年學術論壇,以50後的身分發表一番對80後的「肺腑之言」,呼籲年輕人爭取民主不能「閂埋門做皇帝」,又指年輕人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對政府與商界「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是「不分青紅皂白」,「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人亡」。


相關即時新聞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07:15)


對於唐英年的言論,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及社運界人士都批評,唐是在抹黑80後,反映他無視社會存在的問題;但有學者認為,唐的說法不無道理,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更力挺唐的言論。


唐英年昨日出席Roundtable研究所的青年學術會議,談到對社會現象的看法。他首先表明,希望在場人士不要因為年紀差異而稱他「唐老」,或因他是建制中人便將他的言論自動打折扣,為他後來「年輕人應反思的5點」展開序幕。


梁振英力挺唐英年言論


唐英年表示,每個年代的社會運動,無論是訴求和表達方式都或有差異,但都是基於追求理想、出於不滿社會現狀。他讚揚社運令各界反思社會現象,推動社會進步,改變社會價值觀。但他亦強調,凡事都有兩面﹕在肯定社會運動積極的同時,也應清醒看到另一面。


籲謙恭 「剛愎自用車人亡」


他指出,年輕人在爭取權利的同時,往往忽略責任,勸年輕人不應「搞思想壟斷」,對持相反意見的人「動輒口誅筆伐」,相反要謙恭(humility)和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人亡」。


他續說,很多原則性極強的人不屑妥協,但他認為妥協是民主產物,香港要有民主便不能「閂埋門做皇帝,自己話晒事就算」,而需折衷互讓。


要民主 「不能閂埋門做皇帝」


唐英年又特別提到,目前社會有趨勢,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不問青紅皂白,什麼事情只要涉及政府、商界,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人物、時間、地點,只成為填充題。」


反高鐵、反政改等80後青年發動的社運抗爭行動被標籤為激進,唐英年表示,不否認衝擊是吸引注意力、擴大影響力所必須的,而香港社運的手法與西方社會相比不算過激。他說,社會接受和平理性,更以美國發生槍擊事件作例子,說事件觸發對政治和暴力的反思,值得深思。他表示,相信港人「絕對不願意看到政治或社運引致流血」,又警告當底線不斷被衝擊、倒退時,便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唐英年昨日是希望說出社會運動的兩面,強調言論只是唐的個人想法,並無牽涉任何政策問題。對於唐英年談到美國槍擊案,消息人士解釋,目前香港社會並沒有到達槍擊案階段,但衝擊文化漸趨激烈,即使眼前行動可以接受,底線去到哪裏亦應反思。
See less See more
學者﹕唐才是閉門造車皇帝

斥誤解80後問題 「倘做特首祝他好運」


【明報專訊】政務司長唐英年批評「80後」的言論一石激起千重浪,中大學生會考慮日內在會議中跟進事件,就連曾經替中央政策組就「80後」現象做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也批評唐英年前日的「80後」言論是與民意脫節,誤解「80後」問題,指唐英年才是「閉門造車的皇帝」。葉兆輝更揶揄道﹕「如果他日後做特首,就祝他好運了!」


相關即時新聞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07:45)


政務司長辦公室:講辭充分表達觀點


政務司長辦公室發言人回應稱,司長已在前日的講辭充分表達了觀點,包括明白年輕人不希望外界視他們因為上位難,而通過社運宣泄不滿,亦認同「跨世代溝通」是雙方都應有的共同責任。


自從捍衛皇后碼頭及反高鐵等事件後,為研究這群突然冒起的「80後」現象,中央政策組曾經三度委託大學機構做研究,分別為中大亞太研究所、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以及科大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本報翻查3所機構的報告,發現他們對「80後」冒起成因雖各有解讀,但總結都是建議政府要正面看待這批聲音,甚至吸納他們成為持份者,改善施政。


3大學研究﹕應正面看待80後聲音


例如中大的結論,是「不宜把他們視為反建制的憤怒青年,相反,應把年輕人反建制的態度理解為他們對個人、社會及政治狀抱有正面積極的信念,希望改革而非破壞社會」;港大的結論更直指「無論你是60後、50後或是其他年代的人,是時候拋開傲慢偏見,換上接納和容忍,真心對待年青新一代」;科大亦建議政府要投放更多資源,「吸納年輕人作為社會的其中一個持份者」。


雖然中策組的報告建議政府多聽「80後」聲音,不過唐英年日前的講辭,卻令一班「80後」甚為反感。葉兆輝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唐英年的言論證明他對「80後」問題極為脫節。「我在研究期間,看到年輕人大都有自己的主見看法,不是閉門造車。他們是看到社會有問題,政府向大財團傾斜,並非單純地歸納出官商勾結。好像社會叫你不要申亞,但政府偏偏一廂情願,不是閉門造車是什麼?」


葉兆輝又批評唐英年要求年輕人「妥協」,但妥協前提應是雙方在一個對等位置,但「80後」明顯是無權無勢,「這樣基本的掌握都錯誤,政府的問題真的好大……他(唐英年)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控制,但事實是什麼都控制不了,這才得人驚!……當政府搞什麼facebook,是有術無謀,這些還要是屎橋、花招,以為這樣就可以處理問題嗎?」


葉兆輝又預告,今年通脹厲害,貧富懸殊會更嚴重,若施政回應不了市民所需,政府對「80後」的日子會更艱難,「如果他(唐)可以做特首,就祝他好運了!」


邵家臻批「複雜簡單化」社會問題


另外,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亦反駁,唐英年才是把所有社會問題「複雜簡單化」,把「80後」產生的社會問題還原成年輕人的性格缺陷﹕「你(唐英年)直接說(80後)人衰命賤就得啦!什麼剛愎自用、不屑妥協,統統都是性格問題。」他認為,唐英年一番言論毫無水平,對於參與下屆特首選舉可謂「扣分」之作。
See less See more
梁振英評80後﹕太受溺愛

曾俊華晤青年 讚勇於表達




【明報專訊】繼政務司長唐英年批評80後「剛愎自用,容易車人亡」,「50後」的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亦批評80後被父母過分溺愛,嬌生慣養,動輒因工作辛苦、嫌薪酬低便辭職。他直指﹕「實力不是代表一個學位、學歷,而是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另一邊廂,同為50後的財政司長曾俊華大讚青年有勇氣發表意見。


梁振英在電視節目《新聞透視》中表示﹕「實力並不是代表學位、學歷,而是工作能力、工作態度。我不能說是一蟹不如一蟹,但年輕人每每感到辛苦,認為薪酬不高,即使不是富裕人家,父母也子女辭職……上一代不能過分溺愛年輕人。」


梁﹕現今大學生機會多


梁振英被問到若給他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他會選擇於1977年,還是2011年才投身工作?他斬釘截鐵地說﹕「我會選舉2011年做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學生。因為今日的機會更多,發展更快,即使國家發展勢頭未盡人意,但已經較1977年的機會更多。」但他承認,現時大學畢業生的數目遠較30年前多,「大學畢業也未必換取什麼生活,年輕人不容易置業;年輕人未能置業根本談不上結婚,而買車也不容易……情與以前有變化、有落差」。


曾﹕領袖需學習聆聽


另一邊廂,財政司長曾俊華昨就財政務算案與青年對話,藉機大談青年當領袖之道,他指出,領袖要具備3個特質,包括溝通、社會承擔和務實。雖然曾俊華指出,領袖需學習聆聽,但他沒有採用任何惹火字眼,反而大讚青年有勇氣發表意見,「我欣賞年輕人打破沉默、站起來說話的勇氣;亦欣賞大家心平氣和聆聽別人意見胸懷」。


面對不少80後批評政府沒聆聽他們的聲音,曾俊華特別指出,自己聽過不少不同意見,亦有人會以較激烈的態度表達,「但我仍然很希望和不同意見的人士接觸,了解他們的想法」,深信即使政府未必完全接納有關意見,但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政府制訂的政策。


唐﹕不應「閂埋門做皇帝」


唐英年上周呼籲青年不應「閂埋門做皇帝」,同一信息,曾俊華的表達溫和得多。他說希望青年能以務實態度分析事情,堅持原則之餘亦要冷靜分析,強調香港可容納不同意見,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共識。他告誡年輕人﹕「拒絕溝通,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也有違香港整體社會的利益及香港精神。」
See less See more
Well, if the politicians don't keep the post 80s generation happy, they'll have to respond to even more protests. It's in their best interests to keep the young happy. The worst case is what we see in France - civil disobedience and a fiery chaos that even the police cannot control.
80後創作棋盤諷強拍跳層

聲討地產霸權 年宵發售





【明報專訊】天匯「跳層」、大浪西灣被破壞……一幕一幕都令人想起「地產霸權」。一直關注這問題的80後巫泰,早在一年多前便與朋友構思設計有關地產霸權的遊戲,但當時擔心未有足夠的「霸權例子」,豈料經過2010年,相關例子隨手可拾,最終激發他與友人決心設計「地產霸權遊戲」,將於年宵推出500套發售,希望玩家明白「無人可以離開地產霸權」。


相關即時新聞
無新主副手慎談李嘉誠(11:29)
無新主副手慎談李嘉誠(11:29)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07:35)


在智庫擔任高級項目主任的巫泰表示,地產霸權遊戲與傳統大富翁的最大分別,是玩家要防止被「銀行」吸走金錢,每走一圈,除踩中對手的地方要交租外,更有「印花稅」、「管理費」等地方,踏進這些地方都要付錢,最後未破產及剩下最多錢的便算贏家。


玩法似大富翁 土地可被強拍


遊戲甚有香港特色,除了像大富翁可以買地,更加入鐵路、領匯等企業讓玩家購買,收購後雖然收入可觀,但要承受風險,只要玩家擁有3條或以上鐵路,又不幸抽中相關的「小政府大市場卡」,便有可能被政府強行回收經營權;即使你已成大地主,興建商舖收租,但玩家可透過多交一成租來收購業權兩成,一旦儲滿八成便可以將這地所建物業強制拍賣,讓玩家感受到強拍的不公平之處。


在棋盤中央,印上疑似長實主席李嘉誠和「新界王」劉皇發的卡通,巫泰解釋這兩人都是地產霸權的代表,一個集中在城市,一個掌控鄉郊地區發展。遊戲的設計師趙貞雅說,劉皇發穿上皇袍,是要突出他儼如新界皇帝的身分。她說當初沒想到這遊戲會引來社會這樣大的反應,她在設計時,亦會因應有關霸權加入特色,除採用真實照片外,亦會加入插畫,如天匯跳層便寫上48、68、88等。


每套售150元 新版或加The Icon


由於時間緊迫,趙貞雅只用了約10日時間便起貨。她說若反應熱烈,加印時便會改良,如屋、樓等都會重新設計。巫泰說,若日後加推,或會加入新的地產霸權例子,如樓盤The Icon等,地產霸權遊戲每副售價為150元。


除這遊戲外,巫泰說在年宵攤位亦會發售原創的「網絡神獸鬥獸棋」,角色包括草泥馬等;又會將疑似李嘉誠的卡通,加上地產霸權英文「Properlordty」印製T恤,每件售價60元,如有收益將捐給日後社運活動經費。繪畫政治漫畫的Ted Tsang亦會坐鎮攤位,即場畫已故支聯會主席司徒華的肖像,收益將捐給支聯會。
See less See more
2
周啟邦子稱貧窮 80後難出頭


2011年02月08日

【本報訊】「好多 80後都唔怕辛苦但社會向上流動嘅機會,窮人真係比家境好嘅人少。」另一名「窮富翁」、已故名律師周啟邦之子周國豐認同,家境富裕的年輕人擁有教育及事業上的優勢,又指現時 80後每天努力工作只能餬口,看不到前景也儲不到錢,無法改善生活。今後他會想想如何協助肯努力的年輕同輩,尋找更多「出頭」機會,希望「幫到一個得一個」。


家境好事業有優勢
周國豐是名大狀清洪徒弟之一, 25歲的他已是大律師,拍攝節目時需四出找工作,到鞋店見工假裝中五畢業,會考中英數及格,「見初級 sales,佢都話要兩年經驗,叫我等消息」,他最終當速遞員及珍珠奶茶店員,需拿 10公斤重的貨件四處去及在茶店內「一腳踢」,每晚與另一 80後青年同住。
「時薪 24蚊個鐘,同同事傾偈,佢哋都話冇諗將來,我都覺得喺度做一年、兩年又點,都儲唔到錢。」
他指家境好至少在教育上取得優勢,事業起步會更容易,「如果 80後連生活都有問題,將來社會靠我哋喎,咁會變成點呀?」他坦言不知有甚麼方法可改變社會現況。
母女一起參與拍攝的姜太及 10歲女兒姜詠琳,前者做兼職洗碗工,後者入讀鮮魚行學校,丈夫是美資銀行大班的姜太也認同,不同的家庭背景令小孩的起步點產生天淵之別,「以跑 100公尺比喻,我個女一開始已經喺 200甚至 300公尺位置」。
See less See more
Isn't it scary, a typical collar worker have to work really hard in Hong Kong to sustain a daily living.
1 - 20 of 81 Posts
This is an older thread, you may not receive a response, and could be reviving an old thread. Please consider creating a new thread.
Top